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长江作为世界第三长河和亚洲最长的河流,与黄河一起被称为我国的母亲河,在孕育中华儿女的人类文明进程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文脉。长江文化所积淀的优秀文化价值是中华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文化源泉。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中的作用机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新时代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实践,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生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将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有机贯通,注重人的精神成长过程中的历史自觉、文化自信和精神自立的同步建构,是筑牢人的精神脊梁、迎接变局挑战、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观念形态,在引领人们的精神成长和社会生活实践中,起着基本坐标的定位、定向和人生引航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基本价值维度。深入探究长江文化丰富内涵所蕴藏的价值机理,将“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核,植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育成的生活实践,进而将中华文脉的延续与文化的时代创生有机结合为一体,是促进人的精神富裕,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建设路径。
一、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
长江文化作为长江流域文化的总称,本质上是一个横跨万里江山、纵贯千年文脉的文化共同体历史演生过程中的精神价值积淀和社会创造成果的集合,内涵极其丰富。在长江流域广袤的地理空间中,每一个地方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形成各具地域特色的人文风俗,并在不断的交流融会中将共同的价值体认和文明成果传播开来,形成更大范围的文化共同体。长江文化是长江流域文化共同体精神创造的荟萃和成果精华,历经千年传承而生机勃勃,与黄河文化一道共同构筑起中华儿女的文化脊梁,成为中华民族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标志性象征。长江文化从其具体形态上看,体现了人类生活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相关联的文明范式,在长江流域的不同地方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表达;而从文化共同体的价值体认和精神追求上看,则极具统一性和感召力的精神价值,形成了将文化共同体成员牢牢凝聚在一起的文化情感纽带,赋予其长江文化的归属感。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博大精深,体现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生的文明智慧,体现着中华文化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胸怀格局和时代追求。
(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一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一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包含了自然、文化、政治、经济等 多个要素,体现了历史客观性与主体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 各族儿女在长期的地域文明演进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命运共同体,在依托共同的物质基 础上,伴随着共同的历史条件,凝聚起共同的价值 追求、文化身份和精神家园。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系统中的重要构成,以滋养生命的大江之水的博大和灵动,将自强不息的生命追求和价值超越深深地植根于长江流域文化的母体,成为民族精神生发和传承的主脉。这一精神主脉的形成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长江流域勃兴的农耕文明为基础,历经一代代人的生活经验积累和文化创造成果的传承,逐步抽象并不断强化价值认同历 史性地建构起来的。长江流域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是早期先民的栖息地和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并与黄河流域有着文化交流,共同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比如,长江下游的一些陶器以及良渚发明的玉琮、玉壁等,也对中原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自强不息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成为民族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追求,深深地蕴含在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之中,并内聚为这一文化的价值核心,成为引领长江千年文脉持续传承的精神动力之源,是构成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代表性符号的价值根基和作为中华文明标志性象征的精神品质。因而,新时代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的基本出发点,就在于持续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奋斗力量。
(二)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蕴
长江与黄河是哺育中华儿女的两大母亲河,也是世界大河文明发祥地,大江大河在赋予自然界旺盛生命力量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发育和演进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文明创造环境。人作为生物个体本身是大自然生命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自然界生命进化的产物,适应环境是其存在的前提条件;而人作为有意识活动的社会个体,则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不断积累和传承认知经验,并借助于工具发明和社会关系的建构,形成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和文明形态。长江流域从青藏高原的河流发源地到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入海口,地理海拔相差5400多米,横跨中华大地东中西的三大地势阶梯,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其内部的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因而,在长江流域的不同地区形成了多样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其文化表征亦十分丰富。而透过纷繁的地域文化表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建构出发,敬畏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则成为其共同生活前提,并以认知经验的方式向文化理念转化。长江流域发达的农耕文明正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建构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观得到充分体认。因此,长江文化内涵在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深层价值层面,具有内生性的生态意蕴,即把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与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有机统一起来,致力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和谐共生。和谐共生这一价值内蕴赋予长江文化持久的生命活力,也是构成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代表性符号的价值引领和作为中华文明标志性象征的文明品质。保护、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必须把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使长江流域成为展现美丽中国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三)德行天下的历史传承
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在于育人,以文化人、以德育心,构成了中华文化德性智慧的主线。在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长期的文化互济与交融中,从人的德性激发和培育出发,通过建立社会伦理秩序和个体道德规范,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利交往以及人与社会相容相促的人文环境,成为中华文明演进的重要路径。无论历史上王朝政治如何更替,作为德治的文化主线却始终如一地传承、延续,进而成为中华文化包容有度、兼收并蓄的德性向心力所在。中国特有的玉文化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并绵延至今,体现了中华先民独具的自然物性与人文德性相统一的审美观,将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形成君子比德于玉的文化观念,倡导德行天下、厚德载物。“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玉石制品,在长江上游的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薛家岗文化、石家河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均有体现”,良渚文化的玉器还具有明显的身份标识。成熟、发达的玉文化成为中华大地进入人类社会文明新阶段的一种文明标志。可见,德行天下的文化传承深嵌于长江文化丰富的历史内涵之中,始终伴随着长江文化演进的时代脚步,成为长江文化的德性基因,也构成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代表性符号的价值启示和作为中华文明标志性象征的伦理品质。在中国大踏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育人和国治要义就在于,必须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打牢社会文明进步的道德基石,同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推陈出新的创新追求
文化作为人独特的生命存在方式,是由人类生存实践所构成的意义世界,文化动机及其行为结果本质上是一种意义的确认。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能够生活在一起,大多数社会都必须解决一些同样的基本问题”,“构成文化的信仰和价值在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进步引发的生产力革命,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社会文化也相应地处于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之中,不断解决和克服人们所遇到的时代新问题、新挑战。因而,从文化主体对于其本质目的的追求过程上看,不断变化着的外部条件始终促使主体持续进行文化的积蓄与再造。“主体文化精神的建构一定是建立在时代赋予个体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基础之上。”长江文化作为覆盖长江广大流域空间的文化系统,不是一种历史积累的静态结果,而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不断进行的动态创造。不同时代的社会主体都在汲取前辈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接续创造,谱写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的文化乐章。长江流域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从古代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经济活力和文化活力,体现了文化主体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推陈出新的创新追求内化于主体的精神世界。无论是长江文化演进过程中的精神成果传承,还是物化成果展现,都能够深刻揭示文化主体对于创新价值的追求,这种主体在文化精神上的自觉也构成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代表性符号的价值追求和作为中华文明标志性象征的创新品质。因此,保护长江文化的根本就在于通过树牢历史记忆,保持当代文化主体对其所蕴含的中国精神价值的历史自信;传承长江文化的本质就在于通过彰显文化自信,树立不断增强广大人民文化情感和精神力量的历史自觉;弘扬长江文化的核心在于通过激发主体创造,把握面向未来、迎接挑战,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主动。
二、长江文化的价值形态
价值作为一种关系存在,体现的是客体事物属性及其功能在满足主体需要上效用和效益。文化价值是作为人的劳动创造物对其自身生存和身心发展需要的一种满足,体现了人们在形成物质和精神创造成果过程中,对生命存在和社会目的的持续探求。长江文化是在长江广大流域范围内历经几千年的深厚积淀而形成的人类生活方式和思想创造,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不断丰富,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满足主体在社会实践中的需要。从文化价值对主体需要满足的具体形态上看,可以从思维抽象、实践具象、生活气象和数字意象四个维度,将长江文化的价值形态通过精神理念、物质创造、生活方式和数字场域加以展现,为充分挖掘历史价值和彰显时代价值建立起系统框架。
(一)精神理念
从抽象的精神理念上看,长江文化在横跨东西的上中下游地区的主体差异化的文化实践中,逐步建立起兼收并蓄、和合有序的观念系统。观念是人基于物质生活实践的主观产物,其基础在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并通过人的彼此交往、主动学习和代际传承等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早期社会人的观念传播主要通过人的迁徙和流动来实现,随着国家的建立则通过政治社会化来主导传播。长江流域从来不是孤立、封闭的文化空间,而是具有高度开放性的文明场域,尤其是与黄河文化的南北交流十分充分,形成了中华大地两大江河流域文化互济的历史过程和兼容格局,亦使得中华文化共同体在共生、互济、求同中走向统一,凝聚起中华文化的强大精神内核。从本质上看,长江文化的精神理念融汇于中华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念统一性之中,是构成中华民族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标志性象征的有机组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源泉。从长江文化具有的地域特质上看,其精神理念更加突出“自强不息、和谐共生、德行天下、推陈出新”的人文价值关怀,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共同体持续巩固和发展的内生性精神力量。在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的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需要不断深化对其精神理念的彰显、体认和坚守,筑牢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同时面向新时代的世界变局、技术创新和文化挑战,以历史主人翁的精神自觉不断开创文明新形态,丰富价值观念时代内涵,持续推动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倡导、文化理解和文明互鉴。
(二)物质创造
文化本身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寻求道与器的统一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文化价值就在于通过主体能动性的劳动将物质和精神创造过程与结果内在地统一于满足主体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劳动创造物,凝结着人们对于自然条件的利用和改造、对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期盼、对人自我超越的境界憧憬和向往的文化成果,呈现出内蕴其理、外用其道的价值形态。作为人们物质创造成果的器物,无不体现着人作为能动主体的文化认知与实践,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演进过程中不断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创造成果累积。长江流域考古发现的大量文物表明,该区域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区域,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器物创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独特机理和历史进程,承载着灿烂的文明成果,记录下民族的历史根脉。“无其器则无其道”,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标志性象征,其物质创造所具有的匠心独运、以器载道之形态,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新时代保护和传承长江文化,必须将长江流域的文物保护作为基础性工程,通过流域内博物馆群的建设,“聚力构建彰显民族发展历程、记录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长廊,建设展现中华文明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的文化殿堂,培植激励人民坚定信心、团结奋斗的精神家园”。长江文化的物态价值蕴含于主体劳动创造的具体实践中,体现了中华文明进程中丰硕的智慧果实和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
(三)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作为主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活动形式及其行为特征,既体现了文化对于主体价值观念塑造过程中的导向性和持续性,又承载着文明成果对主体需要满足的继承性和拓展性。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生活方式是满足个体需要与满足社会需要的统一,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从地域文明演进的视角出发,生活方式是主体同一定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条件包括自然生态条件、物质生产条件、精神认知条件、社会运行条件等,不同的地理环境、生产技术、文化习俗、政治制度、社会心理等都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既稳定传承又持续变化的历时性特征。长江文化统摄广大长江流域,虽然其文化系统内部的生活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但从文化共同体的共性特征出发,与水共生、因水而兴的生活样态构成了流域内人们生活方式的基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镌刻下深深的水文化特征。水是生命之本,文明之源,长江水文化以其奔流不息的生命律动深深嵌入在广大流域的生活方式之中,水事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构成,寄情于水、以水为魂,成为人们生活审美的重要维度和构建精神的力量之源。因而,保护和传承好长江文化,应透过生活方式的展现及其审美意蕴的彰显,深入挖掘水文化的精神价值,以水源水质保护为基,以水利水岸建设为本,以水事水喻活动为媒,绘就新时代长江水文化的美丽画卷。
(四)数字场域
数字技术革命打开了人类文明史上崭新的一页,人类社会以互联网为载体步入了数字信息时代。随着数字技术逐步嵌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在重塑信息交往关系的同时,以数字信息建构的网络形态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虚拟世界或对现实社会的数字媒体镜像,而是与现实社会紧密关联的复合化或叠加性的数字场域,人在某种程度上同时生活在自然宇宙和数字“元宇宙”构成的“双重宇宙”之中。尤其是对于“数字原住民”而言,他们从来到人世间开始认知世界,便同时置身于自然与数字相叠加的“双重宇宙”中,其源于数字场域的文化习得已然成为一种常态。置身数字社会,人们已经无法脱离数字场域实现社会化生存,文化数字化正以极快的步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建构起与传统社会文化场域相伴生的数字文化场域,进而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丰富性、选择性和建构性的需要。“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发展与治理相统一,网上和网下相融合,广泛汇聚向上向善力量”。长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保护、传承和弘扬,离不开其数字文化场域的建构、发展与完善,数字场域已经成为其价值形态不可或缺的方面。因此,长江文化的价值体现必须通过数字场域加以有效地实现。从人的自然与数字“双重宇宙”生存的社会现实进路来看,长江文化的数字场域不仅是为主体文化生活提供信息场景的一种被动性呈现,将长江文化的各种事物加以数字化表达;而且是引导主体进行文化数字生产与消费的一种主动性激励,促进人们实现与长江文化相传相伴、共生共享的数字创造。只有将长江文化深嵌于人的数字文化生活,才能面向未来展现长江文化的永恒魅力,弘扬长江文化的精神价值。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于长江文化的机理
价值观作为个体或群体建立在自身思想活动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进行理解、判断和选择的观念系统,构成了社会主体精神活动的坐标,成为引领人们社会行为的内在文化需要和思维取向。作为文化内核的价值观,经过思维抽象在精神层面一经形成并得到文化共同体的体认,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传承性,持续作用于人的主观世界,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历史进程中建立起来的价值共识,具有历史传承性、思想先进性和时代发展性,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引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传承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中华文化在新的历史阶段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长江文化作为中华大地上具有标志性的地域文化,伴随着中国的历史变迁而生生不息,其千年文脉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拓展,成为价值观念历史传承、交汇融生、时代转化和创新发展的文化母体之一。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地作用于长江文化,其作用机理体现在作为文化内核的价值观念在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相互作用中,所具有的传承性、交融性、转化性和创新性的统一,体现出社会主体创造历史进程中的强大精神自觉。
(一)价值观念的历史传承
价值观念从本质上讲是人们在认知世界过程中的意义抽象,这种抽象认知观念的形成来源于人的劳动实践和生活创造,并与具体的文化活动及其形态相关联,既有着其特定的历史内涵,也有着在主体实践发展中的内涵演化过程。从价值观念生成的文化溯源上看,其内在地指向文化共同体的优秀文化基因的历史传承,将文化共同体历史文脉中的认知智慧成果以代际延续的方式传承下来,成为当下人们价值观念的思想之根和文化之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聚中华儿女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精神内核,其对国家、民族、社会及个体发展的意义建构只有源自文化共同体的历史认知,才能最广泛地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社会力量。国家富强、民族团结、社会公正和个体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观念深植于长江文化千年历史传承之中,具有充盈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文化载体,成为涵养价值观念个体体认和代际承续的重要源泉。故而,新时代长江文化的内涵挖掘,应当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生成和文化共识而展开,使长江文化的历史传承成为巩固和推动社会成员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力量。
(二)价值观念的交汇融生
地域文化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而是随着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长江文化在与黄河文化形成中华大地上南北文化交流之历史格局的同时,也广泛地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元素,使之融入自身文化的生长之中,不断促使文化共同体的包容有序与互促共进。文化交流尤其是先进思想观念的引入对其文化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并通过主体精神的价值追求转化成为开创新的社会实践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寻求民族救亡的重大历史时刻闪耀出真理的思想光芒,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寻求和带领人民推翻阶级压迫、走向民族复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观念与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相结合,在不懈地文化实践探索和思想观念交汇融生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科学、民主、自由、平等、法治、文明等核心价值观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的新的百年历史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先进思想引领下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交汇融生,成为促进中国社会不断实现新的历史跨跃的思想之钥和文化之壤。长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与中华文化交汇融生的大舞台,新时代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的根本任务就在于自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丰富的文化交融体验和生动的文化情感表达涵养主体的精神世界。
(三)价值观念的时代转化
文化价值观念的形成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作为长期支撑地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生成及其演进背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经历过文化主体对于其内涵的反复开掘与巩固强化,逐渐达成具有一种普遍性的意义共识。这正是价值观念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传承性的根源所在。随着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再到后工业文明的时代变迁,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在根本上决定着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落后于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念逐渐被新的价值观念取代,或赋予其新的价值内涵。因而,任何地域文化的价值观念都必须面向时代之发展而加以转化,否则就会失去其应有的凝聚文化共同体的精神力量。长江是其流域经济活动的主动脉,长江经济带成为中华大地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长江文化则以领风气之先的姿态不断为时代进步注入精神活力,走在价值观念时代转化之前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内涵的开拓者、先行者和实践者。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上看,价值观念的时代转化是引领社会时代进步的思想之帆和文化之脊,新时代长江文化要承担起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精神脊梁,必须与时俱进地唱响时代之歌,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共同体的行为向导,不断在新的价值实践中提升主体的精神境界。
(四)价值观念的创新发展
价值观念不仅是人们基于社会实践基础对价值的一种被动性认知,而且是主体精神活动的一种内在认知探求,随着人类文化成果的累积和文明进阶的步伐而不断有所创新,成为引领人类社会走向更为广阔的智慧生命共同体的实践向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就在于以守正创新、持续进步的价值观念不断引领社会集体实践实现历史新飞跃、开创文明新形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近百年来人类社会历史的新辉煌,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一次次飞跃,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内核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党在领导人民进行中国革命和建设奋斗实践中的价值写照,成为团结和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长江文化在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中,不断将时代价值注入文化共同体的精神世界,长江流域成为中华大地上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发展成果积聚地和实践创造勃发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长江文化时代精神的集中展现。从思想引领时代发展的主体精神自觉出发,价值观念的创新发展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之巅和文化之向,弘扬长江文化必须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不断以长江流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实践和新成就,将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文化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夯筑和价值观念创新之中,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大的精神自觉,为中华民族迈向复兴征程提供不竭的文化力量。以长江文化涵养文化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时代进程中的文化自觉和历史主动,以面向时代发展需要的人的文化精神建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进程。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在时代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哺育了一代代人的社会成长,其内在的历史价值传承、先进观念融汇、内涵拓展转化和时代价值创新相互促进的作用机理,不仅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宝库,而且为主体的现代精神建构提供了有效的文化实践路径。以文化人贵在通文脉、聚人心、兴事业、展形象,将价值观念的文化传承与社会实践的开拓创造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人的精神价值追求与社会价值实现的相互砥砺。长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实践,可以在文脉贯通、价值共通、产业融通和世界互通四个维度上协同发力,通过构建文化场域、完善社会机制、活化文化传播,持续不断地将长江文化对人们价值观念的润化和催化作用转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动能。人的价值观念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深深地根植于文化母体之中,是由其所处的地域文化滋养而成。长江文化所内蕴的价值观念与其文脉传承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统一过程,传承好长江文脉是促进人们在生活养育中逐渐习得价值观念的根本所在,也是帮助个体确定自我文化身份的现实基础。因而,发挥长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催化作用,首先要立足于长江文脉的保护,让人们在代际传承的文化共同体塑造中知晓自己从哪里来、往何处去。长江文化因江而生,长江流域的千年文脉随着长江之水的生命律动而勃兴。保护长江文脉的出发点就在于守护好长江的生态之源,以及由此而生的长江流域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脉络,铭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印迹和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物质和精神的创造成果。“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推进长江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只有根植于伴随祖辈繁衍的文化历程中,才能真正建立起具有归属感的文化自信,使价值观念在人的内心中扎下根来。通过守护长江之源,将人的价值追求与文脉所揭示的主体精神的觉悟过程相契入,就能够源源不断地为个体精神生长注入源头活水,进而促进人们价值追求的内在自省和时代自觉。可见,对长江文脉的历史探源和保护,其意义不仅是获得地域文明进阶的历史记忆,而且是对人的价值观念的深层塑造和培育。从人的价值育成的本质上看,守护长江之源、传承长江文脉,就是守护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清泉活水。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和巩固的根本,不仅在于其成员对自身物质生活的价值关系的认同,而且在于对支撑内心精神生活的价值观念的共鸣。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在共同的文化体验基础上的价值共鸣,是持续为人们投身当下社会实践提供奋斗方向和前行动力的精神源泉。长江文化之所以能够聚合人心,促使共同体成员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实践中来,关键在于其丰富的文化体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鸣提供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场域,让人们在基于地域文化归属感的基础上,不断形成价值共识和精神自觉。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熔铸长江文化之魂的时代需要,以文载道,以道兴文,不断充实和拓展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洪流,锤炼和铸就新时代长江文化的价值内核。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象征,不只是以往历史文化成果的积淀,而是在此基础上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生机和价值生命的时代唱响,是引领人们持续走向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精神风帆。弘扬长江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长江文化之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从人的价值育成的过程上看,熔铸长江之魂、勃兴时代精神,就是构筑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之道。文化繁荣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通过树立时代价值标杆、开创新的社会文化理念,持续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长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带,也是文化创新发展的集聚区,呈现出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江经济带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发挥着引领性作用。持续创兴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荣景,满足人们对于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相统一上推进社会共同富裕,可以为不断培育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基础。价值认知来源于社会实践,丰富和充盈于精神文化生活,其主体认同更是离不开物质实践与文化浸润的双重砥砺。人的精神价值在文化繁荣中不断得到提升,就是为了更好地投身于社会实践,将文化创造力转化为推动社会文明持续进步的强大物质力量。“文化繁荣不是文化热闹,真正的文化繁荣,凭借的是真正的文化创造”,并以文化创造力促进地域文明的大繁荣。创兴长江流域之荣,要秉持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要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新时代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必须充分发挥其文脉长、资源广、成果多、人才聚的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融入文化的时代创造,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繁荣的根本目的,以更为强劲的文化凝聚力和创造力,形成更加强大的社会向心力和前进力,推动长江经济带走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前列,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而引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新目标和新实践。从人的价值育成的功能上看,创兴长江之荣、创新实践成果,就是绘就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前景。 文化是作用于社会主体的精神力量,在满足人们以价值为核心的理性认知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了以人的自我身份确认和归属为中心的情感需要,实际上文化价值传播本身是理性与情感共融的统一过程。对共同价值的理解与认同是文化共同体形成的内核,而伴随这一过程的情感联系则成为维系其成员价值关系的重要纽带,价值共鸣与情感共鸣成为巩固和强化文化共同体的合力。美的事物能够带给人们愉悦的情感体验,促使社会主体心向往之,审美既是构成文化吸引力的基本维度,又是文化交往传播中影响力生成的关键一环。彰显长江风貌之美,就是充分发挥长江文化对大众审美之向导,通过情感共融促进价值共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创造美的事物内在地结合于一体,更好地满足人的文化需要。因而,弘扬长江文化不仅要注重彰显其历史之美、生态之美,更要着力创造其文明之美、生活之美,长江之美、传播文化魅力,就是形成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的召唤。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202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