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通知

网站首页 > 新闻通知 > 正文
智库专家看两会

提炼长江文化精髓,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在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具有特殊意义。两会期间,新华传媒智库集中发布的长江文化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从文化价值、传播创新、文教育人、人文经济、数字赋能等角度,深入探讨了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以期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姚冠新:锚定高质量发展 力扛“好地方”担当

358FE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扬州考察调研,夸赞扬州是个“好地方”。三年多来,扬州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紧紧聚焦产业科创名城、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名城建设,聚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美丽中国·水韵江苏建设等示范样本,真正把“好地方”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展望未来,扬州要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走在前、做示范”重大定位和“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从总书记谆谆嘱托中汲取高质量发展的前行力量,从推动“好地方”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总书记殷殷嘱托的理解和运用。

一是推进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打造创新驱动“好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扬州自古文教兴盛、崇尚创新。近年来,始终把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作为城市发展主航道,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看家本领,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23.26亿元,同比增长6%左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0家,工业开票销售超8200亿元。接下来,扬州要坚持产业科创与科创产业双向发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完善形成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创新主体活跃、创新人才集聚、创新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体系。

二是推进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打造人文经济“好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中,多次强调要发展好人文经济。扬州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通史式城市,人文与经济交相辉映、交融共生、协同互促,打造人文经济融合发展新高地,扬州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深厚的基础。近年来,扬州以“两个结合”为根本遵循,统筹做好古城保护与更新,大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形成了世界运河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为标志的人文经济发展成果。接下来,扬州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兴业、文化赋能,深入挖掘千年古城的文化积淀和开拓创新精神,聚力写好“古运河重生”这篇大文章,持续打造“人文扬州”“创新扬州”“奋进扬州”,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扬州特质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样本。

三是推进生态宜居名城建设,打造民生幸福“好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考察时指出,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扬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打好蓝天碧水保卫战,率先组建了跨省跨界的河湖联保共治机制,重点开展了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大气污染集中防治等,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接下来,扬州要坚决扛起“在服从服务国家战略中争当示范”的使命担当,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契机,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守护“一江清水向北送”,让绿色生态成为“强富美高”新扬州现代化建设最鲜明的底色。

(作者系扬州大学原党委书记、二级教授,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


周如军: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FDBD1

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新时代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长江文化源远流长,孕育形成了长江流域丰富的历史文化,将长江文化放置于时代背景中,深入挖掘其时代内涵,才能真正彰显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长江文化是长江流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文明创造,有着深刻的历史印迹。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既要深刻理解其永恒魅力、完整汲取其思想精华,更要科学理性做好传承,使长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与时代文化元素相适应、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长江文化,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视角出发,深入挖掘和凝练长江文化所展现的和合共生、创新创造、开放包容的特质。要一体挖掘在长江流域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中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充分释放长江文化的经济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这启示我们,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主动对接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经济大局、发展目标、战略安排等。长江文化中蕴含着交汇融合、互联互补、开放创新等文化元素,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要加大对长江流域工商经济文化的挖掘与凝练,传承和弘扬好勇立潮头的文化气质、敢于变革的创新精神、崇尚实业的鲜明品格、兼顾义利的道德准则,以文培元、以文铸魂、以文兴业;要强化文化引领,深化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建设,打破行政壁垒、市场壁垒,推动长江流域各经济体的融合发展;要把长江文化的历史积淀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局,协同保护生态与文化,协同推进城市群、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聚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长江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高地。

积极发挥长江文化的传播价值。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出更多体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这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增强长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着力讲好新时代长江文化故事。长江文化是鲜活的文化、具象的文化、实践的文化,是展示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且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要对长江文化进行时代化、大众化、创新性研究阐释,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让静态的长江文化“动”起来。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连接世界的纽带,长江文化不仅凸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向心力、凝聚力,在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中,也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在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把长江文化的国际传播有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创建长江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机制,以长江文化为媒介搭建起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联系合作的桥梁。要着重传播好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大保护、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国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共同价值认知,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作者为扬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扬州大学理论研究基地研究员)


周建超:充分挖掘阐释长江文化的思政价值

F1F95

长江文化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脉,凝结着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汇聚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魅力,蕴含着最生动和有说服力的思政资源,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和力量源泉。充分挖掘阐释长江文化蕴含的思政价值,从思想价值导向、内容形式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等方面强化其思政育人力度,可以激励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谱写精彩的人生华章。

坚持价值导向,充分彰显长江文化思政育人的思想魅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化的基本价值功能。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个人生活行为的内在价值时,便能潜移默化地激发人的家国情怀、熏陶人的道德品格、健全人的身心健康。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长江文化,蕴含了长江流域中华儿女敢为人先、家国天下、兼容并包的道德品格,追求真理、百折不挠、英勇不屈的崇高精神,以及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和衷共济的集体主义理想光辉,彰显了长江文化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些具有超越时空魅力的思想成果既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时代新人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因此,培育时代新人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认识和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思政价值,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转化为时代新人的自觉思想行动,在新征程中担负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立足时代实践,不断创新长江文化思政育人的内容形式。任何社会的文化发展都是随着社会生产实践不断发展的。因此,弘扬长江文化思政价值,必须立足现实语境,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之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相适应,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时代新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价值基础。一方面,从理论研究看,应当创新对长江文化在历史演进中的思政价值进行整体性科学阐释,精心打造长江文化思政育人学术共同体,使时代新人深刻感悟长江文化的历史厚重和红色底蕴,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爱国情怀和对崇高理想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从高校实践来说,应当开发有关长江文化思政育人的必修课或选修课,讲好长江故事,通过田野调查、社会实践等多元途径凸显长江文化在培育时代新人中的独特价值地位,从而增强时代新人对长江文化的全面认识。

完善体制机制,努力提升长江文化思政育人的整体效应。政府是推进长江文化思政育人的主导,应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传承、保护和弘扬长江文化思政教育的相关政策措施,统筹协调长江文化思政资源,以形成推进培育时代新人的合作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学校是实施长江文化思政育人的主体,要在深挖阐释长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理想和价值追求等思政核心元素的基础上,建设长江文化思政资源数据库,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努力探索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长江文化思政育人模式,达到以文培元、以文铸魂,不断丰富和拓展时代新人精神世界。社会是形成长江文化思政育人的重要载体,应为文化育人承担相应的义务,通过多样化的组织形式积极营造开展长江文化思政学习的社会氛围。只有建立各方通力合作机制,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发挥长江文化思政育人的整体效应。

(作者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与推进路径研究”〈23ZDA013〉阶段性成果)


秦宗财:讲好长江故事,点亮中华文明精神标识

625E4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标志性象征,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重点要着力于优化传播主体阵营(叙述主体)、讲长江“好故事”(优质内容)、“讲好”长江故事(方式方法)。

整合传播主体阵营,打造讲好长江故事队伍。挖掘和研究阐释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需要政府主管部门、主流媒体加强导向引领。作为长江沿线的政府、组织、团体和个人等传播“核心共同体”,应积极与国际传播主体加强合作交流,充分利用中华文化圈,形成长江文化传播的多元主体。

讲好长江“好故事”,精选优质主题和内容。一是遴选优质主题。首先,主题是故事的灵魂。长江“好故事”主题的选定应予以严格的标准,包括代表性和传承性。代表性是要能够充分反映中华历史文脉与民族精神血脉,充分展现文化自信的民族形象;传承性是要将“历史价值传承”和“当代人文价值延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次,要针对目标受众对长江文化的认知程度,实施精准传播。对长江流域范围内的受众而言,他们祖祖辈辈生活于此,其族群文化与长江有着密切的关联,一定程度上长江承载着他们的集体记忆,他们对长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传播长江文化需深挖长江文化的价值内涵和精神观念,精选能够激发集体记忆的感人故事主题,使他们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对长江流域范围以外的受众而言,要提取长江文化内蕴的人类共同价值元素,讲好内含全球维度、具有共享理念、开放包容的中国故事主题,向世界展示以长江文化为代表的人类多元文明。二是遴选长江故事的优质内容。挖掘长江文化中经典故事、代表人物,强化人物设置,有机地把优秀家族历史、典型人物、家风家训、乡贤事迹等融入故事,让好故事具备真实、情感、共识和承诺等属性。故事的真实来源于生活,要用美的眼光去挖掘长江流域历史人物和事件;故事传递的情感在于弘扬和发展长江文化的优秀成果,阐释长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独特的品性和价值理念;好故事需要有受众意识,要在互动传播中寻求共识共情,在情感属性逐渐超过产品属性的后现代消费语境下,对长江文化优秀品性和价值的重新审视和阐释,有助于故事情感的表达,激发受众情感共鸣。

“讲好”长江故事,注重叙事策略与方法。力求贴近受众,表现形式多模态化、精准化、层次化。一是精心设计故事叙述的结构安排。紧扣“一个核心”(核心主题),遵循“一个品牌一个故事”。这里的“一个故事”是指与长江文化精髓和精神标识相适配的同类型故事。二是处理好“讲好”故事的关联要素。围绕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目标,整合“讲好”长江故事中相关联的各个要素,如叙事者、故事、文本、受众等,使之成为有机整体。三是用精炼的故事吸引受众。故事感染力的最大化,就是使受众成为文本的建构者和参与者,通过求索故事、情感体验,刷新当前的叙事理解,激活个体与集体的无意识积淀,使受众青睐并产生信任,使其与长江文化产生某种情感联结。四是采取分众化、精准化传播。借助多种媒介渠道和呈现方式,演绎不同版本的长江“好故事”,来适配不同的目标受众,并结合长江文化发展演变的阶段性、周期性特征,有针对性地调整“讲好”故事的策略。

(作者为长江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本文系长江文化研究院招标课题“江苏长江文化品牌塑造与传播研究”阶段性成果)


黄杰:凸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教融合功能

60F45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其规划建设,客观上从物质遗产、精神文化、历史记忆等空间维度拓展了各级学校思政教育空间叙事,为新时代我国思政教育空间载体开发与建设提供了新选择、新思路。

当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利用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就已经初见成效的大运河、长征等国家文化公园而言,它们在实现文教融合功能、发挥思政教育作用方面起到了一定成效,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创新活力,引导青少年增强文化自觉。

目前,国家文化公园研学热的背后,还存在着研学师资队伍缺乏、研学课程缺乏系统性、馆校合作机制仍需完善等问题。因此,作为正在规划建设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更应把文教融合功能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赋能学校思政教育的作用。

加强组织协调,把项目建设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建立由中宣部牵头,教育部、文旅部等部门参加的工作协调机制,进行“建好、用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赋能学校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从项目选址到规划建设,要突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文教融合”功能,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主体单位与教育部门加强合作,构建包括研学服务企业、志愿者组织在内的服务大思政教育的协同化平台和机制,探索大数据、可视化以及人工智能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应用,并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

加强课程建设,把实践课程与思政课程相结合。沿江各地要根据当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资源状况、各学校自身条件和不同年龄段,设计围绕长江文化的不同课程,实现大中小学校思政课程一体化规划建设。在课程设计中,要遵循思政教育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具有整体性、连续性、逻辑性的课程内容,形成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体系,实现各学段思政教育内容的分层分类和有效衔接。

加强人员培训,把社会师资与学校师资相结合。组织广大教师就近了解当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指导和培养他们将其转化为思政教学内容,加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相关文博场馆的讲解员和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在长江沿线加紧完善“研学旅行指导师”职业技能标准,规范“研学旅行指导师”资格认证,使他们也成为思政教育的“校外老师”;要充分发挥各类思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平台,打破壁垒,构建起相互助力、彼此成就、逐级赋能的接力式思政教师队伍体系。

加强功能完善,把文旅功能和教育功能相结合。要强化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解读和展示功能,并通过声光电等科技手段,或者其他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帮助其了解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人文精神价值。另外,对于重要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点位,要加大必要的研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供体验式教育所需的场景打造、辅助教具供给等。

(作者为长江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国家文化公园研究中心主任)


陈森青人文经济学视野下的长江文化解读

32076

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史,长江流域不但孕育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也造就了繁荣发达的农业经济和工商业经济。从人文经济学视角来深入研究长江文化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融合互动机理,对于推动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历史维度来看,长江文化与经济发展共生共荣。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经济社会大系统,也创造了独特的长江文化和中华文明。长江文化是依托长江特殊的自然与人文地理优势以及相适应的生产力基础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既是自然环境的文化生成,更是长江流域人民对水的认识、利用、治理的经验总结。特别是两宋时期,随着国家政治、经济重心的南移,长江流域人口更加集聚、交通更加便捷、文化交流日益深入,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渐繁盛。经济的发达必定催生文化的兴盛,长江流域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和思想精英,形成了多元一体、交融互促的长江文化。长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共生共荣是人文经济学的重要历史呈现和实践样本。

从现实维度来看,长江文化可以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将其打造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正成为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深入发掘和发挥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赋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现实命题。一要充分发挥长江文化中蕴含的以人为本思想。长江流域历来人水相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积淀形成的水工文化、生态文化、和合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鲜明标志。要始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作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追求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二要充分发挥长江文化中蕴含的融合发展理念。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并不均衡,而长江文化是流动的文化、融合的文化,可以在推动一体化建设方面形成文化认同和行动共识。要从文化挖掘、价值引领、制度创新等入手,着力破解阻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地域壁垒、行政壁垒、市场壁垒,推动长江沿线各经济体自觉主动错位发展、融合发展。

从发展维度来看,长江文化的人文经济学实践必将形成更丰富的成果。长江经济带建设是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安排,统筹做好长江文化建设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实践的重要载体。一是要进一步拓展长江文化以文化人功能。从长江文化中挖掘提炼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中,并转化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层动力。二是要进一步拓展长江文化以文兴业功能。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创新文化表现形态、推动长江文化与其他经济业态深度融合,以文化产业创新创造增加经济社会价值和活力。三是要进一步拓展长江文化以文赋能功能。推动长江文化遗产保护向生产经验总结转变、长江文化精神提炼向价值引领体系构建转变、长江文化产业发展向新时代文化环境营造转变,着力丰富和拓展长江文化的人文经济学实践。

(作者为长江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扬州大学理论研究基地研究员)


冯锐:数字游戏助力长江文化连通世界

FCF2B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长江文化国际交流传播,提高长江文化走出去水平,向世界讲好长江故事,使长江文化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亮丽名片。近年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数字游戏产品成功出海,在海内外市场频频走红。以游戏为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经历从“造船出海”到“借船出海”的转变。

数字游戏彰显长江独特文化魅力。数字游戏是人类传统游戏的数字化革新和重构,从技术、媒介到游戏类型和审美体验,从创作、开发到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都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方面,如今的数字游戏与影视、报刊、会议交流、文艺演出、商贸往来等对外传播途径一起,成为当前比较活跃的媒介形态。2022年,米哈游自研手游《原神》投入海外市场,立马走红全球;2023年,其旗下另一部游戏《崩坏:星穹铁道》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投入海外市场后再次爆火,当年拿下中国手游发行商海外年度收入榜TOP1。可以说,数字游戏已经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对外传播的前沿阵地,在传统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方面,彰显出潜在的传播力、影响力。

数字游戏构筑长江文化对外传播新场域。数字游戏是集技术、产品、价值观念于一体的综合性媒介空间。在技术层面,游戏引擎、虚拟仿真、动作捕捉、3D数字建模等技术为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具有虚实共生、多维视听、沉浸体验、实时交互等特征的超级数字文化场域。

在产品层面,数字游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以贴近青年人审美的美术设计和趣味十足的竞技玩法吸引数字游戏爱好者,已成为出海走红的一种内容创作模式和价值卖点。在文化价值观念层面,长江文化在数字游戏的加持下有了数字文化的新触点。比如,可让长江地理地貌、风俗人情、建筑风格、民族宗教等深度嵌入其中,又让游戏爱好者在“交豆”和“角色扮演”中追寻长江历史足迹,感受长江文化魅力。

2020年7月,数字游戏《江南百景图》还原了明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型意象——“江南”绘于游戏这一媒介画卷之上,开拓了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媒介想象空间。互动叙事类游戏《妙笔千山》以北宋画家王希孟名作《千里江山图》为创意蓝本,通过虚拟技术还原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壮丽神奇的山脉、烟波浩渺的江河。同时,数字游戏将中国古代绢本设色画中的平涂、晕染、轻勾线等艺术手法运用其中,不仅重现了长江中下游地理文化之“形貌”,更深度阐释了中国古典山水文化之“意境”。

数字游戏将发挥长江文化的世界传播价值。数字游戏出海推动了国产数字游戏的全球价值和影响力走上“世界高度”。国家多项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和机构向世界讲好长江故事,使长江文化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亮丽名片。数字游戏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游戏IP创意、游戏开发、发行、运营、媒体传播、游戏与文旅融合等产业,都要适应不断增长的全球市场需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赋能数字游戏的全产业链,是催生长江文化产业全球化发展的新引擎、新业态。而长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又是数字游戏走向海外市场,带动国内创意产业、文旅融合产业向全球化发展的源泉。

(作者为长江文化研究院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本文为2023年度江苏省重点智库研究课题“长江江苏段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江苏·扬州市大学南路88号

电话(TEL):86-514-87976982

传真(FAX):86-514-87311374

地址:中国·江苏·扬州市大学南路88号 电话(TEL):86-514-87976982 传真(FAX):86-514-87311374

Copyright © 2022 扬州大学长江文化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